●付成有 口述 李聚武 整理
上世纪60年代,我在农八师三○团(现八师一四七团)三连工作。那时,工作辛苦,粮食紧缺,每人每顿吃200克苞谷面发糕、一勺葫芦瓜汤,还没到午饭时间,大伙儿肚子就饿得咕咕叫了。
如何让大家吃饱,成了连队的头等大事。为了让大家填饱肚子,连队想方设法找其他东西代替粮食,后与学校商量,组织学生捋稗子穗替代粮食充饥。
当时,连队的庄稼地里很少使用除草剂,稗子长得很茂盛。每年秋天稗子穗成熟后,由老师组织高年级学生,拿上袋子,到地里去捋稗子穗。又将捋下的稗子穗背到晒场摊晒,等几天后,稗子穗干透了,再用碾子碾压,或用棒子敲打。
稗子脱落后,将稗子糠等杂质扬出去,剩下的就是稗子粒。稗子粒去壳后,有点像小黄粒,每天早晚,炊事班都用稗子粒来熬粥。虽然稗子粒熬出的粥没有黄米粥好吃,但也能吃饱肚子,大家吃得津津有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