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车玉全 车汇丰 张森
驱车离开哈密市区,沿着高速公路向西行驶。沿途是错落有致的村落,整齐规划的良田。继续向西,植被越来越稀疏,空旷荒凉的茫茫戈壁一览无余。
行驶100公里,我们来到了墩。离开高速公路,车辆穿梭在蜿蜒崎岖的石子路上,行至路尽头,来到一户牧工家门前,一栋房子,一片杏林,一片草场。草场面积不大,约有三五十亩地,十余只羊在悠闲地啃食着小草。几峰骆驼踱着方步,两匹骏马来回奔跑,好奇地打量远方的客人。
了墩位于十三师柳树泉农场以西25公里处,方圆10余公里没有人烟,植被稀疏。在这里,烽燧、圈舍、驿站连为一体,完整地保存了下来。一个脸色黝黑的老人,手里不时拨弄着铜铃,邈远苍凉的铃声,仿佛穿越了时空。
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叫买买提·艾力,30余年来,他一直扎根在荒滩戈壁,默默守望着烽燧。
我们走进他的家,他用粗糙的手拉平土炕上的毯子,示意大家坐。房子很小,我们上炕围坐,听他讲自己与烽燧的故事。
一
30多年前,哈密地区文物局普查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古迹。柳树泉农场沙枣泉村(现五连)有几十条坎儿井。连队群众买买提·艾力熟悉沙枣泉的地理地貌,义务当起了向导。在他的帮助下,文物普查员得到第一手完整详细的资料。哈密地区文物局决定聘请买买提·艾力为文物看护员。
买买提·艾力从沙枣泉搬迁到了墩定居,担负起看护了墩烽燧的重任。
烽燧也称烽火台、烟墩等,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建筑。了墩烽燧始建于汉代。自汉代开始一直到清代都在使用。
了墩位于丝绸古道上,那里有一座孤零零矗立着的烽燧,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十分苍凉。烽燧由土坯修筑而成,土坯间夹杂有木棍、红柳枝,分上下两层,上层四周墙体有瞭望孔。
30多年前,群众对历史古迹保护意识还不强。每到春秋季,牲畜转场时,烽燧附近的房屋就被牧民当成了临时圈舍。买买提·艾力的职责是保护烽燧。有赶着牛羊、骆驼的牧民出现,他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、劝返,解决不了的就立即与派出所联系。他只讲原则不讲情面,这股犟劲没少遭牧民的挖苦和嘲讽,他都将委屈吞到肚子里。
一次,3户柳树沟乡的牧民在了墩放牧,买买提·艾力上前劝说他们离开。牧民们生气地说:“戈壁滩大得很,没有圈舍、没有水,牲畜没有办法转场。这里是老天爷留下的地方,可以遮风避雨,为什么临时转场不能用?”做不通牧民的工作,买买提·艾力就一次次上门耐心劝说,并在距离烽燧遗址15公里外找到一所房子,供牧民临时居住。他找来木料绑扎篱笆、围成圈舍,解决了牧民的难题。牧民们搬走了,买买提·艾力望着矗立在戈壁滩上的了墩烽燧,长舒了一口气。
距了墩烽燧100余米,是古驿站遗址。古驿站遗址地表散落有铜钱、青花瓷碎片、铁箭镞残片等。附近有墓葬群,盗墓贼早盯上了这里。
2004年春季的一天,几个盗墓贼趁着夜色掩护疯狂盗挖。第二天早上,买买提·艾力做例行巡查,老远看到新挖坑旁的土堆,他提高了警惕,手握木棒用于防身。几个盗墓贼假心假意地与他套近乎,买买提·艾力厉声责问:“你们是干什么的!”几个人百般狡辩。买买提·艾力驱赶他们时,几个人露出凶残的面容,准备械斗。买买提·艾力手起棒落,丝毫不畏惧。盗墓贼仓皇逃窜。由于人单势薄,买买提·艾力不敢纠缠,迅速返回家中,用固定电话向派出所报警。随后,民警在他的协助下,抓获了盗墓贼。
了墩远离团场,在茫茫戈壁中,没有电,黑白电视机成了摆设。买买提·艾力白天守望着烽燧,晚上仰望着星空。近两年,了墩才通了电。住所唯一的电器是一台液晶电视机,可以接收卫星信号。收看中央一套新闻联播,是买买提·艾力雷打不动的习惯。
二
买买提·艾力在连队有房子、有农田,他却把家安在了了墩。得知他的居住条件,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。后来经人介绍,他好不容易娶回了妻子。妻子走一路,哭一路,买买提·艾力只好安慰了一路。妻子眼泪哭干了,两个人也到了家。
生活了一个月,妻子再也忍受不了,一天中午,没干完活就径直回家,把衣服打成包袱,扛上就走。出了家门,她却不知道该去哪儿,叹了口气,想:“我走了,就只有买买提·艾力一个人了。还是留下吧,互相有个伴。”
孩子的降生成为两人终生难忘的记忆。买买提·艾力的妻子回忆说:“我生孩子时,正赶上沙尘暴,人变成了‘土猴’,差点丢了性命。”
2006年4月9日,七角井、了墩、三道岭一线刮起了十级大风,阵风达十二级。肆虐的狂风刮得天昏地暗,房屋都在颤动。由于紧张过度,买买提·艾力的妻子出现预产征兆。
了墩只有一户人家,没有人能够帮忙。买买提·艾力打算顶着狂风送妻子到三道岭医院。他将妻子抱上车,一路风尘仆仆驱车前往医院。大风裹挟着尘土遮天蔽日,压根看不清路,他完全凭着经验驱车前行。途中,狂风卷起的砂石将车窗玻璃打碎,他只能小心翼翼前行。原本10分钟的路程,他用了近6个小时才到达医院。妻子被送进产房后,他还没顾上喘口气,又得知因沙尘暴袭击,三道岭地区停电,而医院没有照明设施。他赶紧联系朋友,朋友冒着大风送来手电筒作为临时照明设施。凌晨,婴儿终于顺利出生,母子平安。
买买提·艾力看见母子平安,心里惦念着在大风中矗立的烽燧。他悄悄离开医院,驾车赶往了墩。车辆因抛锚无法启动,他顶着狂风步行到达了墩。看到烽燧安然无恙,他这才放下心来。
2007年冬天,买买提·艾力骑马去几十公里远的集市采购物资。中午返回了墩途中,突然下起了暴风雪。
狂风卷起雪花漫天飞舞,一会儿就淹没了道路。嘶吼的风刮得他睁不开眼睛,他迷了路。买买提·艾力跟在马后面,使出浑身的劲拽着马尾巴前行。寒风刺骨,筒靴里漫进了雪,汗水浸透的衣服冻成了冰。他走走歇歇,几个小时过去了,天色暗了,看着四周白茫茫一片,买买提·艾力几乎绝望了。幸亏老马识途,他历经九死一生回到了墩。到了住所,他拿上手电筒立即去查看烽燧,用木板挡住豁口,防止大风将积雪卷入烽燧内。
第二天,风卷起的积雪有半人高,买买提·艾力拿上铁锹,将烽燧四周的积雪铲除运走,防止积雪侵蚀墙体,直到天黑才回家。
三
2008年7月20日,一场罕见的暴雨从天而降。雨水汇集,山区暴发的洪水顺流而下,在戈壁肆虐。遇到洪水,房屋倒塌,树木被连根拔起。
买买提·艾力种植的40余亩麦子,眼看就要成熟,而此时洪水到达了墩,形成堰塞体,一旦溃坝,将危及了墩烽燧。情况万分危急,买买提·艾力艰难地蹚过齐腰深的洪水,开始挖沟排洪,让洪水绕过烽燧遗址。瞬间,洪水一泻而下,将他的麦田淹没,一年的收成化为乌有。他顾不得许多,继续与洪水抗争,在烽燧四周加高堤坝。在他的奋力抢救下,烽燧没有遭受洪水侵袭。
洪水过后,买买提·艾力查看灾情,看到烽燧南北两边城墙遭到洪水冲刷。他找来推土机,将烽燧遗址四周垫高,以抵御洪水侵袭,并开挖防洪沟,引导洪水顺流而下。
洪水过后,地表面目全非。哈密地区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前来查看灾情。看到烽燧遗址四周垫上了黄土,三面开挖了防洪沟,烽燧遗址完好无损,工作人员感到万分惊讶。当工作人员得知买买提·艾力自己出钱出力对烽燧进行了维护,敬佩不已。当年年底,买买提·艾力获得哈密地区和柳树泉农场的表彰。手捧荣誉证书,他说:“保护文物人人有责,我要继续守护好了墩烽燧。”
2004年,新疆电视台拍摄纪录片《美丽的哈密》,有一段视频取景地点在了墩烽燧。买买提·艾力配合摄制组拍摄,动员牧民提供马匹、骆驼协助拍摄。许多牧民作为群众演员参加义演。
拍摄完成,拍摄组离开时留下一沓钱作为报酬。买买提·艾力婉言谢绝了:“我是60多岁的老人了,要那么多钱干什么?取景了墩烽燧是为了宣传哈密,是我们的荣幸。欢迎疆内外的朋友到新疆旅游。”
纪录片播放后,引起强烈反响,参观者络绎不绝。通往烽燧的路是一条简易的土路,游客们来参观,常常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。买买提·艾力见了,扛着铁锹就去修补道路,垫上砂石,方便游客参观。
买买提·艾力说:“房子不住就垮掉了,马儿不骑就乏掉了,路不修就烂掉了。修桥补路是积善积德的事情。路好走了,游客方便了,我心里也高兴。”
游客来了,买买提·艾力当起了义务宣讲员:“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驿站、烽燧就是历史的见证。各族人民要团结,共同建设美丽家园。”游客竖起大拇指:“亚克西,大哥知道的真多。”
2013年3月,了墩烽燧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。了墩烽燧遗址修建了围栏,树立了保护标志。
如今,高速公路从家门口经过,交通方便了,生活改善了。而耄耋之年的买买提·艾力仍住在旧屋里,与寂寞、孤独为伴,与四季的狂风、夏天的炎热、冬天的寒冷相抗衡。
30多年来,附近的牧民换了一茬又一茬,都搬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了。而买买提·艾力依然坚守在空旷的戈壁深处,守护着了墩烽燧。
望着被夕阳染红的了墩烽燧,老人一字一句地说:“我要一直守下去,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