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张万昌 口述 陈玉民 整理
1958年,农八师二十三团(现八师一四三团)一营三连河南支边青年刘秦岚班报名承包了本连的攻关玉米地,并立下军令状:计划完成亩产400公斤(当时玉米平均亩产在200公斤至250公斤之间)的任务。这个产量在当时我们听都没听说过,是很难完成的。我们大家都替刘秦岚班捏了一把汗。
刘秦岚班共有12名职工,承包攻关玉米地后,刘秦岚邀请当时的团参谋长石整基担任生产顾问。
自那以后,石整基只要到一营去办事,不论工作有多忙,都一定要去刘秦岚班承包的玉米地里走一走、看一看 ,实地了解地里的种植情况,并给予他们技术上的指导,指出他们应该注意的地方。如在定苗时,石整基建议:把株距调窄一点,由原来的35厘米改为28厘米,这样每亩可增加株数781株;在中期田管时,石整基建议:下地时,全班每人背一背篓优质有机肥,给地里的三类苗增加一次“小锅饭”;收获前,他要求给玉米地里多浇一次水,以利于增加颗粒的重量。
在石整基的精心指导下,刘秦岚班人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精细化管理,科学耕作,辛勤苦干,终于攻关成功,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,玉米亩产达521公斤。这是建团以来的一个生产奇迹,也是一次重大突破。刘秦岚班被评为全团玉米攻关红旗班,并得到团里1000元的奖金,刘秦岚被评为兵团二级劳动模范。
1000元奖金该如何分配?刘秦岚想出了一个办法:班里人人有份,按贡献高低分配,差距不超过30%。他们也给有功之臣石整基发了一份平均奖,共计76.9元,但被他婉言谢绝了。石整基最后只收下了一角钱,其余的76.8元全部退回班里,让大家分。
事情过了很久,有一次,我到石整基的办公室去找他,看见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一角钱和一张纸条,一角钱仍平平整整地放在那儿,纸条上写着“玉米攻关奖”的字样。
我不解地问他:“这是团里发的奖金,你怎么只收了一角钱?”
“功劳都是大家的。”石整基说,“你不要小看这一角钱,这是奖金,更是一份荣誉。能得到这份荣誉,我很知足,也很激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