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统一刊号:CN65-0006 兵团日报社出版广告热线:(0991)5509396






2025年04月29日

新疆戏剧的创新体验

——观话剧《宋美龄的耳环丢了》

●肖帅

前些日,在乌鲁木齐人民剧场观看了一场沉浸式话剧《宋美龄的耳环丢了》。这场演出为我带来了独特的观剧体验。

起初,我对这部话剧在4个空间内完成演出的形式,充满了担忧。常规剧目往往在单一空间内呈现,而这种空间分切与流动的模式,是否会分散观众注意力,影响剧情推进?观众各自的观演习惯能否适应这种沉浸式演出?然而,当演出开始后,我的这些顾虑瞬间消散。舞台营造灵动鲜活,不断变换的场景和视角紧紧抓住观众,让人沉浸其中,享受每一个精彩瞬间。

小剧场话剧在乌鲁木齐的市场接受度也是我关注的焦点。现场情况令人惊喜,150个座位座无虚席,而且清一色是年轻的面孔,我这个50多岁的观众成了“异类”。在剧情推进过程中,舞台上下的互动与问答频繁出现,年轻观众全神贯注,许多人积极参与其中,这种热烈的观演氛围远超我的预期。

此外,在3个电影放映厅内进行话剧演出,场面、调度、灯光、音响等元素的铺排也充满挑战。表演区空间逼仄,最大的主场深度不到3米,宽度不足7米,其他3个表演区则更狭小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演员的面部表情、汗珠、呼吸等细微之处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,不仅要求他们台词精准无误,更需要彼此间配合默契,才能推动剧情顺利发展。

沉浸式戏剧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特殊场地演出以及理查德・谢克纳提出的环境式戏剧理论。在环境式戏剧中,观众置身于故事发生的场景,近距离观看表演并与演员互动。《宋美龄的耳环丢了》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。观众化身陪审团成员,跟随主审官一同抽丝剥茧,分析谁是盗取耳环的真凶。演出过程中,主审官与观众近距离交流案情,让观众调动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味觉和嗅觉,全身心投入其中。这样,每位观众都有了一条独特的故事线,根据自己的选择参与互动,从而获得个性化的观演体验。

乌鲁木齐人民剧场始建于1955年,融合了欧亚建筑风格与民族特色,历史底蕴深厚。剧场过道精心设计的复古元素,搭配循环播放的乐曲《玫瑰玫瑰我爱你》,将观众带回民国时期,增强了沉浸式体验感。

这部话剧的时间背景设定在1944年6月,盟军在诺曼底登陆,中国反法西斯战场形势依旧严峻。宋美龄计划前往巴西看病,临行前发现珍贵的钻石耳环不翼而飞。她立即取消行程,责令陈布雷、徐恩曾、俞济时、唐纵4位官员彻查此事。耳环丢失当日,宋美龄的贴身女仆蔡妈、花花公子顾悠之、英文秘书贾珍珠以及神秘访客谷沛宗成为重点嫌疑人。随着调查深入,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这场风波。这场看似追查耳环的案件,实则暗藏“审查怀疑者”的深意。观众轮流进入4个房间,目睹审问者与被审问者之间的激烈交锋、4位官员的权谋算计,以及小人物在权势下的无奈挣扎。在巨大的权势面前,每个人都如同棋子,为了生存,他们或服从、或调笑、或淡定、或哀求,将这些作为保护自己的铠甲,把眼泪深藏心底,唯有在危机时刻才得以表露。剧终时两声枪响,紧接着一个告知耳环找回的电话,4位主审官呆立,凝望远方,眼神中或许是对真相的了然,或许是对命运的无奈,又或许是对时局感到深深的悲凉。

这部话剧以独特的沉浸式演出形式,带观众走进了一段充满悬疑与挣扎的民国往事。从票务情况看,不少观众前来“二刷”,甚至带着家人朋友一同来观看。这场演出证明了市场对戏剧的需求日益增长。制作人王崇昕希望这部剧能成为新疆的一张文化名片,吸引更多人来到新疆,走进剧场。

--> 2025-04-29 ——观话剧《宋美龄的耳环丢了》 1 1 兵团日报 c1093902.html 1 新疆戏剧的创新体验 /enpproperty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