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彤彤
4月15日,在6000至8000摄氏度的电弧光中,焊花如繁星坠落,将新疆天富伟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映照得恍若白昼。
杨建立俯身作业,焊枪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,精准地在金属表面游走。飞溅的火星烫穿了他的工装,却不曾动摇他眼底的专注。
杨建立是新疆天富伟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、特级技师,也是全国优秀焊工、全国技术能手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全国劳动模范……同时,他也是车间里一名普普通通的焊接工人。
从18岁初握焊枪,到成为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四十年光阴,杨建立将平凡岗位淬炼成传奇。
焊枪下的破茧成蝶
1985年的寒冬,新疆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(现新疆天富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)迎来了一批新工人。18岁的杨建立裹着棉袄站在队列末尾,望着锈迹斑斑的锅炉管道,心中却燃着一团火。“做技术工人,靠技术吃饭,比干什么都实在。”这个坚定的青年,把这句话刻进了骨子里,下定决心做一名优秀焊工。
初学焊接的日子如同炼狱:焊花穿透帆布工装,在皮肤上留下灼痕;强光刺得双眼红肿流泪,夜里辗转难眠;呛人的烟雾钻进肺里,咳出的痰都带着金属味。老师傅摇头叹息:“这娃娃细皮嫩肉的,吃不了这碗饭。”
但杨建立偏不信邪。
知道自己学历受限,知识不足,杨建立下班后,就抱着《焊工手册》《检修电工指南》《焊接设备》《焊接工艺》等专业书籍不撒手,光学习笔记就写了近10万字。
杨建立的第一次“大考”在1986年夏天到来。关乎石河子数十万居民的冬季取暖、照明及工业和农业用电的石河子热电厂安装工程启动。彼时还是学徒的杨建立主动请缨,跟着师傅们一同承担3台130吨锅炉焊接任务。在那段日子里,他每天焊接时间超过12个小时。40摄氏度的高温将铁板炙烤得发红,汗水刚渗出就被蒸干,工作服上凝结出层层盐渍,像一幅斑驳的地图。面对焊接难度大、条件艰苦的任务,他总是以自己个头小、年轻、身体好为由主动请缨,承担了工程主体部件近一半的焊接任务,所焊的5000多道焊口创造了千道以上焊口一次检验合格率100%的奇迹。
为了提高学历,杨建立积极参加职工夜校补习,历经三年的艰苦努力,终于取得了高中学历证书。1996年,他又参加了成人自考,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焊接专业大专学历。得知消息的工友都夸他:“咱们的‘焊痴’成‘焊博士’了!”
焊花中的技术革命
日复一日的理论钻研与实践打磨,让杨建立的技术飞速精进,但他追求卓越的脚步从未停歇,持续学习探索,不断推动焊接工艺技术创新。
1995年,新疆科林番茄酱厂引进的意大利生产线遭遇焊接难题,薄壁不锈钢管就像娇贵的瓷器,稍有不慎就会烧穿。由于当时承接设备安装的单位缺少氩弧焊设备和技术人员,如果不能按期完成,不仅会错过试生产时机,还会引起合同纠纷,造成经济损失。
杨建立没有说话,认真仔细地观察钢管,沉着地拿起焊枪,伴随着焊花飞溅,数道平整光滑的焊缝出现在管壁上,完全达到了标准。
意大利专家福兰克见状,情不自禁地为杨建立竖起了大拇指:“不可思议!不可思议!”
这样的故事在杨建立的职业生涯中不断重演。
2002年深秋,天富建材厂从德国进口的制砖机组突然“罢工”——重达3吨的主轴断裂,每日损失数万元。德方工程师断言:“这种高碳钢只能报废!”
杨建立却蹲在断裂处观察良久,突然抓起焊枪:“让我试试。”他将传统60度坡口改为90度,采用分段退焊法控制应力。当重新启动的机组轰鸣着产出第一块红砖时,德国专家反复检查焊缝,最终在维修单上写下:“中国焊接技术,不可思议。”
在石河子热电厂的重大技改项目“南热东调”工程中,杨建立再次展现了他的焊接神技。为了赶在冬季之前完成这项投资超过320万元的关键任务,他不分昼夜、风雨无阻,加班加点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连续奋战55天。最终,他独自完成了200道焊缝,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,实现了南东两线环形供热。
“我的初心从未改变——靠技术‘吃饭’,做优秀的‘大国工匠’。”杨建立说。
焊炬照亮传承路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”,为助力企业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,杨建立积极参与“导师带徒”活动,像传递焊枪般,将技艺与精神代代相传。
2013年,“国家级杨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”成立,杨建立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工匠精神要像火炬传递一样不断接续。”2020年,工作室被授予“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”称号。
十余年间,杨建立累计带教焊工1500余名,其中86人成为在新疆焊接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技能骨干。
刘壮壮就是其中之一。
刘壮壮是一名“95后”,也是天富发电产业最年轻的焊工。
2012年,刚满18岁的刘壮壮从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(现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)焊接专业毕业后,就来到了天富北热电厂,成为检修分场一名焊工。刚开始,他力不从心,以往课本上学的焊接工艺知识无疑是纸上谈兵,现场实地操作异常费劲。“来到天富集团,我时常听说焊接大师杨建立的传奇故事,对他十分崇敬,想要拜他为师,好好学习技术。”刘壮壮说,“一年后,我就迎来了拜师的好机会。”
“国家级杨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”成立后,杨建立与刘壮壮结为师徒,自此,刘壮壮一有空就找杨建立学艺,经常穿梭在车间进行各种电焊工作。
“干我们这行,就是要特别能吃苦。壮壮这个孩子你别看他年轻,他特别有冲劲儿,肯吃苦、肯钻研,最关键的是焊接悟性特别高。”说起这个徒弟,杨建立十分欣慰。
2016年,八师石河子市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,杨建立建议刘壮壮去试试身手,虽然刘壮壮心里七上八下,担心丢了师傅的脸,但是这种短暂的担心立刻被提上日程的比赛冲淡了。“心无旁骛,才能得心应手”,他时刻谨记师傅的话,最终不负众望获得了二等奖。
2018年,刘壮壮参加“我是工匠”天富工匠职业技能大赛,一举夺得了第一名。
2019年,刘壮壮参加了中国技能大赛——“天富杯”兵团第八届职业技能竞赛焊工项目,获得了焊工项目三等奖的好成绩。
2023年,在兵团“天山铝业杯”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中,刘壮壮荣获个人焊工项目二等奖的好成绩。那一年,他27岁。
被鲜花荣誉包围着,刘壮壮的目光寻找着人群里的杨建立,他知道,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杨建立的细心指导和耐心培养,他说:“我的师傅就是我的偶像,我会像他一样,在成为大国工匠的路上奋力前进。”
【记者手记】
40年光阴,杨建立用焊枪在钢铁上书写了一部“工匠史诗”。那些飞溅的焊花,浇铸了他的青春,也点燃了年轻学徒眼中的星火。如今,当他站在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的领奖台上,回望来路时,总会想起18岁的那个寒冬——彼时焊枪点燃的,不仅是一道道焊缝,更是一个少年对“匠心”最赤诚的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