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
凌晨5时的沙湾天润牧场,月光笼罩着整齐的牛舍,寂静而安详。今年44岁的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穿梭在犊牛舍间,为刚满月的牛犊调配初乳。
“每头牛都是牧场的孩子,也是我的孩子。”身为沙湾天润生物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沙湾天润”)育种主管的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告诉记者,他已经跟奶牛育种打了近20年交道,他的任务就是让每一头奶牛从出生开始就健康成长。
“牛羊是牧民的命根子,救活一头牛就是保住一个家”
上世纪60年代,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的爷爷背着药箱徒步穿越雪山,用土法制剂救活了牧民家难产的牦牛;上世纪80年代,他的父亲顶着暴风雪骑马出诊,为冻伤的奶牛接生。兽医站斑驳的砖墙上,三代人的合影见证着跨越半世纪的牧业情缘。
“牛羊是牧民的命根子,救活一头牛就是保住一个家。”童年记忆里,父亲沾满草屑的皮袄、深夜出诊的马蹄声,早已在少年心中埋下种子。
“有一次暴雪夜,父亲为救难产的母牛徒步10公里,到家时棉衣冻得像铠甲。”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说,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场景,让他在2004年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,毅然接过家族衣钵,成为沙湾市兽医站最年轻的“技术员”。
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冬夜,他裹着羊皮袄跪在产房里为母牛助产;在沙尘漫天的春日,他连续18小时为牛群接种疫苗。两年间,成长为“兽医站最年轻的技术能手”的他足迹踏遍方圆百里的牧区。
命运的转折出现在2006年。当沙湾天润牧场启动良种奶牛繁育计划时,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主动请缨,转战育种领域。从握听诊器到持冻精管,他笑称这是“从救治牲畜到优生优育的跨越”,开启了与荷斯坦奶牛长达近20年的不解之缘。
初入牧场时,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每天要完成80头奶牛的配种任务。“胳膊累得端不稳试管,双腿站到失去知觉。”他笑称那段岁月是“甜蜜的煎熬”。
2015年,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作出惊人决定——报考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。“背着书包和年轻学子一起上课时,有人以为我是老师。”3年寒窗,他带着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与胚胎移植知识重返牧场。
如今,他创下多项行业标杆:成母牛年繁育率突破85%,青年牛首配受胎率达65%,产间距精准控制在390天以内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他将奶牛单产水平从8.8吨提升至11.2吨,相当于每头奶牛每年多产出8000杯优质牛奶。
“育种不仅是技术,更是与生命的对话”
在沙湾天润的牛舍里,每一头奶牛都拥有“身份证”——基因检测档案。
作为国家级学生饮用奶奶源示范基地,这里的3000余头荷斯坦奶牛均经过严格选育,年商品奶产量达1.8万吨,成为天润乳业优质奶源的坚实保障。而这份品质的背后,是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对育种技术的极致追求。
“犊牛出生后的48小时,决定它一生的健康。”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站在初生犊牛栏前,动作利落地将38摄氏度的初乳灌入奶瓶。温度差超过2摄氏度会影响抗体吸收,他和团队必须在2小时内完成消毒、称重、初乳喂养等流程。最忙碌时,6人团队需照料80头新生犊牛,通宵工作是常态。
“育种不仅是技术,更是与生命的对话。”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说,“每筛选一次基因,都是对下一代奶牛健康的承诺。”为提高繁育效率,他引入胚胎移植技术,建立优秀奶牛基因库。
凌晨1时的牛舍依然灯火通明。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手持记录本,逐一观察发情牛只的体征。这个“夜间巡逻”的习惯,他已坚持了近20年。
同事郑强感慨道:“他总说,牛不会说话,但它们的眼神、动作都在传递信息。”一次,一头久配不孕的母牛经他调整饲喂方案后成功受孕,诞下的母牛犊后来成为牧场奶牛的单产冠军。
“没有传承,再好的技术也会断代”
在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眼中,优质奶源的背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:从基因筛选到科学饲喂,从疾病防控到牛奶加工,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消费者健康。而这条链的起点,正是育种人的匠心。
“没有传承,再好的技术也会断代。”20年间,他培养的76名徒弟遍布新疆各地。从疾病诊疗到冻精配种,从牧场管理到基因检测,他手把手传授技艺。徒弟吾力加斯·托里肯说:“师傅常叮嘱我们,育种是良心活,一丁点疏漏都可能导致品种代系退化,影响后代的质量和生产效益。”
这份责任感也体现在社会担当上。疫情期间,他捐款千元支援抗疫;牧民阿依古丽摔伤后,他发起募捐筹集手术费;公司职工子女患病,他默默垫付医药费……近3年,他累计捐出善款近万元。“爷爷教我善待生命,父亲教我敬畏职责,我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。”
在妻子美兰古丽的记忆里,丈夫很少休年假,连结婚纪念日他都是在牛舍度过的。但每当看到他在获奖典礼上郑重地说“这份荣誉属于所有牧牛人”时,她又为这个“嫁给奶牛场的男人”感到骄傲。
站在牛舍前,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望向远处啃食牧草的牛群说:“我的理想是繁育出更多优质奶牛,让中国奶牛走向世界。”如今,沙湾天润的奶牛单产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,但他仍未止步——研究抗病基因、优化饲喂配方、探索智慧牧场……每一项创新都指向同一个目标:让群众喝上更优质的牛奶。
暮色渐沉,犊牛舍再度灯火通明。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俯身为新生命擦拭胎衣,动作轻柔如待初生婴孩。远处,自动化挤奶转盘缓缓转动,银色管道中乳白的琼浆汩汩流淌。优质奶源的背后,有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坚守,有一位工匠近20年的初心,他们为兵团奶业振兴辛勤奋斗,不断创新突破。4月28日,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荣获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。
“有人问我坚守畜牧一线20多年图什么?”他抚摸着牛栏上锈迹斑斑的铭牌,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,“答案就在这里。”
风掠过牧场,带着青草与奶香的气息,仿佛在诉说三代人与牛的不解之缘,更见证着匠人对初心的永恒守望。
【记者手记】
从马背兽医到现代育种师,吐拉尔别克·阿布都达别克用青春诠释了匠心的时代内涵。在他手中,传统的牧业温情与现代生物科技水乳交融,让天山脚下的优质乳香飘向全国。这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赞歌,更是新时代劳动者扎根沃土、科技报国的生动缩影。当“让百姓喝到最放心牛奶”的誓言化为每天300吨优质生鲜乳,我们看见,工匠精神正在广袤边疆绽放出最醇厚的芬芳。